胃肠道手术后,EN与PN应用效果比较
本文探究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在胃肠道手术后的应用效果。
资料与方法
一般资料
选取2017年10月~2018年10月本院行胃肠道手术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,患者均无严重肺、心、肾、肝等器官功能障碍,未合并糖尿病;所有患者和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,并自愿签订书面同意书。所有患者采用电脑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,每组52例。实验组患者男29例,女23例;年龄53~78岁,平均年龄(61.2±5.7)岁;其中8例小肠肿瘤,18例结肠癌,10例胃癌,16例直肠癌。对照组患者男27例,女25例;年龄52~79岁,平均年龄(61.5±5.9)岁;其中10例小肠肿瘤,17例结肠癌,12例胃癌,13例直肠癌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,具有可比性。
方法
实验组
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,手术后首日开始,将250ml温糖盐水用鼻营养管试滴,若患者不存在不良反应,第2天开始使用营养泵输注肠内营养混悬液,速度为45ml/h,500ml/d,术后第3天以同样速度给予1000ml肠内营养混悬液,术后第4~5天,给予1500ml/d,输注速度为80~120ml/h;在营养输注之前要将温度加热到体温范围内;5d后给予流质食物,再逐渐过度到半流质食物、普通食物,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肠内营养支持逐渐递减。
对照组
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,手术后首日至第6天,静脉滴注营养液,热量为25kcal/(kg•d),氮量为200mg/(kg•d),营养物质有微量元素、钾、维生素、脂肪乳、氨基酸、葡萄糖等;当患者恢复肛门排气后,可以食用流质食物,再逐渐过度到半流质食物、普通食物,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肠外营养支持逐渐递减。
观察指标
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、首次排便时间、首次肛门排气时间、营养指标(包括血清白蛋白、血清总蛋白)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(包括吻合口瘘、腹泻或腹胀、腹腔感染、肺部感染)。
统计学方法
采用SPSS22.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。计量资料以均数±标准差(`x±s)表示,采用t检验;计数资料以率(%)表示,采用x²检验。P<0.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。
结果
两组患者住院时间、首次排便时间、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
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(13.24±3.66)d,明显短于对照组的(18.56±4.71)d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;实验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(72.60±9.40)h,明显短于对照组的(92.72±9.74)h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;实验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为(94.34±7.10)h,明显短于对照组的(127.65±6.80)h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
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
实验组患者血清白蛋白为(34.54±5.26)g/L,明显高于对照组的(30.52±5.73)g/L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;实验组患者血清总蛋白为(64.15±4.93)g/L,明显高于对照组的(60.38±4.27)g/L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
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
实验组患者术后发生1例吻合口瘘,1例腹胀,1例肺部感染,并发症发生率为5.77%;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2例吻合口瘘,2例腹胀,1例腹泻,2例腹腔感染,3例肺部感染,并发症发生率为19.23%。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
讨论
在外科中胃肠道疾病最为多见,是因为人们经长时间生物刺激、不良理化刺激等,会影响胃肠道功能,而近些年来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人数逐渐增长,此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功能异常,同时在手术刺激下出现营养不良情况,这对于术后生理功能、免疫功能的恢复有着不利影响,有着更高并发症发生率。因此,手术后早期给予患者营养支持,能改善预后效果,是因为营养支持能刺激胃肠道分泌激素和消化液,促进胆囊收缩、肠管蠕动,改善消化功能,同时还能改善胃肠道、肝门静脉循环。
在临床中营养支持方式主要有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两种,肠外营养支持是通过静脉进行营养素供给,在患者不能正常进食的时期,保持营养均衡,不影响术后恢复、体质量增加等;但是由于需要反复穿刺、渗透压不宜太高,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;另外,长时间肠外营养支持,会造成胃肠黏膜萎缩、代谢紊乱、肠道细菌移位等,还容易损伤肝肾功能,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。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分为经导管输入和口服,输入方式又包括胃空肠造瘘管、鼻空肠管、鼻十二指肠管、鼻胃管,将特制的肠内营养素滴入小肠远端,随着术后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滴入量,直至患者能正常进食;另外,由于患者术后肠道功能停用,会损伤肠道屏障,导致毒素、细菌等进入血液循环,进而损伤器官功能,而肠内营养支持能保护胃肠黏膜结构,维护胃肠屏障,保持正常的胃肠功能,避免发生细菌移位、肠源性感染等并发症,提高患者术后的安全性。
本研究结果显示,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、首次肛门排气时间、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实验组患者血清白蛋白、血清总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由此可见,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有着更好的效果,临床中肠内营养支持是直接将营养剂供给到肠道内,整个过程接近正常的生理代谢,能保持良好的代谢能力;同时,营养剂中含有谷氨酰胺、短链脂肪酸等,能保护和修复胃肠黏膜,维持肠道的正常菌群环境,达到免疫调节的效果。而肠外营养支持是利用静脉滴注方式,将营养液输入体内,尽管同样能达到营养补充的效果,但效果不及直接作用到胃肠黏膜的肠内营养支持,不利于患者免疫功能恢复。
综上所述,胃肠道手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优于肠外营养支持,可改善患者营养指标,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,缩短术后恢复时间,值得临床中全方位推广。
素材来自网络,如侵删
- 送你一朵“小蓝花” 昆山市... 2024-11-04
- 送你一朵“小蓝花” 昆山市监局开展“dafabet黄金手机版食品”科普宣讲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(以下简称“dafabet黄金手机版食品”)群众曝...【详细】